从关键核心技术受海外禁止出口所面临的「卡脖子」难题到自主研发,广东正加快推动「光芯片」产业发展。广东21日公布《广东省加快推动光芯片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(2024—2030年)》,力争到2030年取得10项以上光芯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。光芯片是AI算力等数字经济的关键硬件底座之一。数据显示,中国光芯片2022年市场规模为7.8亿美元,预计2025年增长至11.2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为12.8%。有行内专家指出,广东省加快推动光芯片产业创新发展,有望补全补强新一代网络通信、人工智能等产业链,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加速发展。
「我国、我省光芯片现有基础与国外差距不大,且不受集成电路先进制程『卡脖子』等因素的影响,具备实现赶超和突破引领行业的可行性。」广东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解读该《行动方案》称,光芯片不受集成电路发展的约束,有望带动半导体产业变革式发展。
应用领域广泛 需求持续攀升
大众对「芯片」耳熟能详,那么「光芯片」是什么?光芯片是实现光电信号转换的基础元器件,不仅在通信领域有广泛应用,还在工业、消费电子、汽车、医疗等领域发挥作用。例如,在工业领域,光芯片可以用于光纤激光器、医疗美容等;在消费电子领域,可以用于手机人脸识别、激光照明等;在汽车领域,可以用于激光雷达、车灯等。
最值得关注的是,光芯片在AI算力的应用。全球AI算力需求爆发、云厂商加码算力资源、数据中心加速建设,作为实现数据中心内部光网络互联的关键设备,光模块需求持续攀升,而光芯片是光模块的核心组成部分,不仅决定了光模块的性能和效率,还直接影响到网络的速度和稳定性。其供应情况将直接影响光模块交付节奏。
今年以来,已经有多家光芯片企业落户大湾区内地城市。在佛山,广东鑫诚光电半导体有限公司,就计划总投资约为10亿元(人民币,下同),分三期建设高端激光器芯片的批量化生产以及测试基地。该项目预计2026年营收4亿元。位于珠海的光库科技,在珠海启动铌酸锂高速调制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建设,扩大光芯片和器件的生产规模并丰富产品线。
从事光芯片研发生产的光库科技联席董事长、总经理王兴龙博士今年就对媒体表示,公司将紧跟行业发展趋势,协同子公司在数据中心、光通讯器件、激光雷达光源模块、光子集成等领域实现优势互补,不断加大生产规模并丰富产品线,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加高效、稳定、可靠的产品。
培育领军企业 推动合作协同创新
目前,广东发展光芯片产业具备较好基础,但也面临上游「卡脖子」、下游「缺高端」等突出问题。为此,广东省这一行动方案涵盖从基础研究、技术攻关、中试转化、创新平台建设、产业集聚发展、领军企业培育到合作协同创新等多个方面发力。光芯片关键材料、设备攻关被视作重点任务之一。在产业强链补链建设工程方面,广东加强光芯片设计研发、加强光芯片制造布局、提升光芯片封装水平。
加强与港澳合作 对接创新资源
该《行动方案》特别强调加强与港澳合作。广东将积极对接港澳创新资源。加强与香港、澳门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,对接优质科技成果、创新人才和金融资本,加快导入并形成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成果。
事实上,对于广东光芯片产业的发展,香港的确可发挥重要作用。记者发现,今年香港城市大学王骋教授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人员合作,利用铌酸锂为平台,开发出处理速度更快、能耗更低的微波光子芯片,可运用光学进行超快仿真电子信号处理及运算。这项技术在上半年受到内地芯片产业的广泛关注,未来也许有机会成为广东引入对接的优质科技成果。
广东推动光芯片产业发展措施
目标:
●2030年,取得10项以上光芯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,打造10个以上「拳头」产品,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领军企业,建设10个左右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,培育形成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。
措施:
●突破产业关键技术:强化光芯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,支持科技企业、机构承担国家级光芯片相关重大攻关任务;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支持光芯片技术攻关,加大对高速光通信芯片、高性能光传感芯片等方向的研发投入力度,着力解决产业链供应链的「卡点」「堵点」问题。
●加快中试转化进程:加快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、研发先导线和中试线。支持中试平台积极发挥效能。支持中试平台围绕光芯片相关领域,向中小企业提供原型制造、质量性能检测、小批量试生产、工艺放大熟化等系列服务。
●建设创新平台体系:围绕研发设计、概念验证、小试、中试、检验检测、知识产权、人才培养等专业化服务领域,打造一批促进光芯片产业创新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。
●推动产业集聚发展:强化光芯片产业系统布局。支持广州、深圳、珠海、东莞等地发挥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基础优势,加快培育光通信芯片、光传感芯片等产业集群;支持广州、深圳、珠海、东莞等地依托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,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光芯片专业园区。
●大力培育领军企业:围绕光芯片关键细分领域和产业链重点环节,引进一批汇聚全球资源、在细分领域占据引领地位的领军企业和新物种企业。支持孵化和培育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。支持龙头企业加强在粤布局。
●加强合作协同创新:争取一批国家级光芯片项目落地广东;积极对接港澳创新资源。加强与香港、澳门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,对接优质科技成果、创新人才和金融资本,加快导入并形成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成果。加强与京津冀、长三角等国内先进地区企业、机构交流合作,探索开展跨区域协同合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