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日期代码”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,其目的是根据制造或密封日期、工艺和物料清单来确认元器件的可追溯性,并默认了一个2至3年的“保质期”。现在,日期代码不再是衡量质量的可靠指标,反而会阻碍完全可用元器件的正常使用。
消费电子的快速迭代推动了市场需求,元器件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。然而,工业、医疗和航空航天等领域,对于元器件的供应需求长达20多年。因此,确保元器件的可持续供应则至关重要,长期存储已成为常见解决方案。
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至关重要,那么半导体元器件的安全保质期是多久呢?
虽然元器件制造商(OCM)仍然标记日期代码,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,这已不再是衡量产品质量的标准。
TI发布的技术白皮书表明,在受控环境中正确存储的半导体产品的保质期大于15年,且在存储长达21年的元器件上并未发现任何故障机制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研究是基于存储在受控环境中的元器件。
“锡须”在引脚表面自然生长,呈“晶须状”结构,可能会造成电气损坏。尽管人们普遍认为这与元器件年限有关,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尚未发现任何证据支持这一说法。
表面贴装技术(SMT)的元器件在长时间存储后的可焊性和电路板封装性能。通过浸入观察法(dip and look)和表面贴装模拟(surface mount simulation)可焊性测试,发现所产生的故障与元器件的年限无关
众多行业领导者已经解决了如何维护长生命周期元器件的采购问题。经过多年的努力研究和测试,长期存储不仅被证明是可能的,而且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选择。这是安全的、可用的、受控的和完备的。购买者不再需要担心元器件的“有效期”。客户可以确信,在适当的环境中长期存储的元器件质量仍然可靠,这与其日期代码无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