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洁明亮的车间里,穿戴防尘服、帽子、手套全套装备的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调试芯片部件。在触碰芯片前,工人已经戴上手套的指头上还要多套一层橡胶薄膜,因为芯片产品应用需要高精度定位,这里的一切动作都需特别小心。这是广东大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车间,精细化操作、无尘车间等配置,几乎是生产芯片和集成电路企业车间的共同特点。
在东莞,像大普通信这样的集成电路企业还有不少。东莞是全国最早开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化的城市之一。数据显示,东莞涉及半导体研发、生产、销售的规模以上企业共有257家,2021年营收达542亿元(人民币,下同),同比增长16%。东莞已初步形成了以芯片设计、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封装测试为核心,集成电路相关应用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链。
东莞对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目标远不止于此。东莞在近日印发的《关于坚持以制造业当家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提出,2025年底前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要率先突破1,000亿元规模。无独有偶,东莞今年首批选取9个重点产业链实施以市长「挂帅」的 「链长制」,其中就包括了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。
大普时钟芯片破日美垄断
位于东莞松山湖的大普通信,是一家提供芯片、高稳时钟、时间服务器和射频无源器件整体时钟产品解决方案的供货商。面对全球芯片短缺压力,大普通信推出具有高精度、低功耗、高可靠性等特性的实时时钟产品。公司还在2018年开始研发实时时钟芯片,实现了全国产化方案,打破了日美厂商的垄断。
「时钟,是信息和设备最底层的支撑。」 大普通信首席技术执行官田学红博士表示,几乎所有电子产品都需要时钟信号,随着通信技术发展,现时很多应用对时钟芯片有极高的要求。「对通信需求最复杂的终端产品不是手机,是汽车。」田学红表示,相对于手机有更宽容的条件支撑更高性能的通信指针,汽车则有更复杂的场景和需求。
大普通信去年已经成功推出了两款车规级超高精度RTC(Real_Time Clock,实时时钟)芯片,完成了RTC芯片全系列化,填补了中国高端RTC芯片市场的空白。为此,大普通信还获得了「2022年度最佳信号链芯片」大奖。「我们不单要国产化,还要国际化。我们要做开创性的产品,而不是简单做国产替代。我们虽然有兼容国外厂商的产品,但那不是我们想要做的。」 田学红博士说到,「过去生产和制造设备主要被日系厂商控制,而大普通信现在是前端的设计和后端制造全部都实现了自主研发,我们基本上不会受到太多制约。」
田学红博士表示,目前大普通信的时钟产品,在技术上已经达到全球第二名,而在出货量方面,也占据高端市场重要份额,其中有近一半的销售额来自海外客户。他说:「我们每一个供应链在日本、中国台湾、中国大陆都有布局,做双备份的目的是让客户减少受任何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,拥有更安全的供应链。」
大普通信之所以能够在技术上打破垄断,在于公司对于研发的投入和中高端人才的引进。香港文汇报记者了解到,大普通信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25%,而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额的15%。公司同时与港科大、中科院、清华、电子科大等多所高等科研院所成立了联合实验室,目前已经获得国内外技术专利、软着、集成电路布图等核心无形资产近200项。公司亦在2021年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。
政策资助资金助科企加速成长
近段时间,东莞已经逐渐涌现出不少像大普通信这样的高新企业。比如专门做芯片测试的企业利扬芯片,该公司主要提供包括集成电路测试方案开发、12 英寸及8英寸等晶圆测试服务、芯片成品测试服务。2020年,利扬芯片登陆科创板,成为内地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集成电路测试企业。此外,内地首家实现4-6英寸碳化硅外延芯片量产的厂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,正是创立于东莞松山湖。该公司近日宣布获得了一笔约12亿元人民币的融资,正准备冲刺芯片IPO。与此同时,安美科技、海丽集团、光大半导体等优质企业已开足「马力」促落地投产。
加大研发投入、掌握核心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,也是东莞发力半导体等新兴产业的关键点。为推动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,东莞松山湖去年向包括大普通信在内的27家企业30个项目,拨付科技企业培育政策资助资金,金额合计达2,930万元。获得松山湖科技企业培育政策资助资金,让像大普通信一样的企业的创新研发投入更加充足。
打造新型半导体材料集聚区
对于受制于人的「卡脖子」核心技术、元器件、关键零部件、装备和主要依赖进口的部件装备等,东莞提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组织龙头企业、高校院所实施「卡脖子」技术研发。
东莞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战略性科研平台,其涌现的原始创新成果以新材料产业最为耀眼。根据规划,到2025年,东莞新材料产业产值总规模要超过2,000亿元。新材料技术亦为半导体材料和电子新材料提供技术支持。今年,东莞在松山湖东部工业园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,打造新型半导体材料和电子新材料集聚区。
有企业就尝到了与实验室合作带来的成功。宜安科技副总经理兼科研总监李卫荣笑言,在一个创新比赛上,第一眼看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团队开发的滤波器、散热器等材料方案时,就马上追上了团队。「实验室团队这些产品正是我们近年来的开发方向。」他说,和实验室团队合作后,新技术提升了产品性能,再加上生产成本的管控,公司获得了更多的市场订单。
「跟宜安科技合作之前,我们也没想到技术可以应用在这个领域。如今,我们的技术水平通过实践提高了,团队的知名度也随着项目的成功而大增。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产业化委员会秘书长、轻元素团队研究员付莹说道。